媒体报道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媒体报道  >  正文

【中国青年网、新重庆】澳门新葡8455线路检测中心学子用青春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

来源:物流工程学院 作者:发布时间:2025-07-03

7月1日,为深入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木洞山歌”的艺术魅力,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,澳门新葡8455线路检测中心物流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“物小志”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深入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第二社区。通过街头采访、对话居民、记录山歌故事等形式了解“木洞山歌”,用脚步丈量非遗文化,用镜头记录传承故事,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的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。

活动中,“物小志”成员们分组走访木洞镇老街、山歌法制广场等地,与当地居民、文化工作者展开深入交流。受访者提到,“过去插秧、打谷时满山都是歌声,现在年轻人更爱刷手机,愿意学山歌的少了”“希望山歌能走进学校课堂”……这些表述让志愿者们真切感受到: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,更关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。有志愿者在笔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场景:一位老人哼唱《薅秧歌》至中途停下,称后续歌词已记不清。这一情况让志愿者们意识到,非遗传承中的“断层”并非抽象概念,而是实际存在的现象——部分传统曲目因传承者记忆模糊而出现内容缺失。这种对传承困境的直接观察,使团队成员对非遗保护的必要性有了更具体的认知。

走访期间,志愿者们在木洞镇山歌法制广场偶遇了正在排练的当地山歌艺术团。艺术团负责人向志愿者们现场演唱了《薅秧歌》《打谷调》等木洞山歌经典曲目。据介绍,这些山歌源自田间劳作与日常生活,既包含振奋劳动精神的“禾籁”、传递知识的“盘歌”,也有特色鲜明的“神歌”,是巴渝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每首山歌背后都有一个劳动场景,都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。”艺术团负责人表示,这些歌声曾伴随当地劳动人民走过无数个劳作时刻,如今仍在以独特方式延续着生活记忆。

活动最后,志愿者们前往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第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,与社区工作人员就山歌传承创新展开座谈。社区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社区通过举办“山歌大讲堂”、组建少儿山歌队等方式推动非遗传承,其中培训活动累计举办50余场,少儿山歌队现有成员30余人,不过受众群体仍以中老年人为主。对此,“物小志”团队结合走访中发现的年轻人对山歌存在陌生感等问题,提出“山歌+新媒体”的传播构想,建议借助短视频平台、线上教学等方式增强山歌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,而非仅让年轻人作为听众。

此前,“非遗保护”对成员们而言多为口号或书面概念,虽知晓其重要性,却缺乏切身感受。在亲眼目睹老人记不清歌词的无奈、亲耳听闻居民对年轻人不愿学山歌的担忧后,团队成员切实感受到了传承“断层”的紧迫性。团队成员纷纷表示,非遗传承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,而是与每个人相关的现实课题,作为青年一代,他们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 

媒体链接:

澳门新葡8455线路检测中心学子用青春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 (cycnet.com.cn)

大学生走进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 传唱非遗“木洞山歌” (cqrb.cn)

上一条: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】党建引领一院一镇街丨新媒体艺术学院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团队奔赴巴南丰盛镇开启实践之旅 下一条:【第1眼TV-华龙网】澳门新葡8455线路检测中心“金花朵朵”志愿服务团走进社区宣传“反诈+社保”

关闭

地址: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街道尚文大道906号(401320)

电话:023-88968651 传真:023-88968650

返回原图
/